网汇真情-爱心包裹贫困地区学生圆梦行动
每100元,给贫困地区1名小学生送1个爱心包裹,帮他们圆梦!
开通月捐代表委员对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充满期待:多办利民实事 多解民生难事
三期內必开一肖丹江口市纪委将全市人口户籍、车辆及低保发放情况等信息导入大数据监督检查系统,一批“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线索暴露出来。持续推动“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向纵深发展,引导各级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聚焦主责主业,推动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通过改革,领导机构的广泛性代表性进一步凸显,机关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心履职尽责。
无论规模还是内容,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开启了世界政党合作交流交往的新纪元,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政党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发挥的独特作用。要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加强纪律教育,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体现对干部的严管厚爱。
不可否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样一个飞跃: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源:学习时报
”电视直播中,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抚按宪法庄严宣誓。
大家表示,要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中央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切实强化担当、夯实责任,为党的对外工作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机关200多名干部通过“双月下基层工作周”、到居住地社区妇联报到、参加定点扶贫接力小分队、建立姐妹微信群等各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妇女群众的联系和服务。抓基础,推动机关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深入整治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
“人民的领袖人民衷心拥护、全心信任!”全国人大代表陆亚萍说,“过去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授予全省120家企业“贵州省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示范企业”。 “从根本上塑造规范、健康、常态化的反腐体系” 此次通过的国家监察法分为9章,包括总则、监察机关及其职责、监察范围和管辖、监察权限、监察程序、反腐败国际合作、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
紧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大集中整治和督查督办力度,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天空彩彯天空彩票与你同行贵州省160余名优秀女企业家、妇女代表参加会议。
注重转变执法理念,夯实党建发展基础执法理念是作风建设的牛鼻子,是检察机关党建工作的坚实基石。特别是党纪,更是严于国法,强调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将一些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行为也进行了禁止性规范。
代表委员对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充满期待:多办利民实事 多解民生难事
每当看到类似“大批老人拎包聚鸟巢等领钱,充耳不闻警察和广播辟谣”这一类的讯息,网民们多数会一笑而过。
正如网易用户“颜无齿”吐槽的那样:“骗子还是太少,傻子要排队。”这一“幽默”的观点获得3万点赞,不少网民都把这一新闻当作笑话来看。
但这可不是一个笑话。
近期,有消息称“慈善富民大会”在“鸟巢”召开,参与者只需交纳10元就可在活动现场领取5万元慈善金。尽管多地警方很早就辟谣,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害人前往“鸟巢”,国家体育场也因此关闭。警方在现场对这些受骗者进行了劝返工作,一些受害者依然对这一骗局“深信不疑”,甚至要与劝说的家人断绝亲子关系……
当网络谣言竟然比警察的话还可信,比亲子之情更可贵,可以让天南海北的中老年人坚信一句空话时,这就绝不可笑了。尤其是当你打开微信,翻看自己的长辈是否有转发子虚乌有的“震惊”“秘闻”时,方才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新闻中的“备选主人公”。
谣言“转发大户”80%是五旬以上中老年人
“科学家发现:一味中药48小时可杀死98%癌细胞,转发吧!”“西瓜和桃子不能一起吃,速转,多一次转发就能救一条人命!”……对于这种充斥在中老年人朋友圈里的“养生秘闻”,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人将其戏称为“中老年朋友圈毒鸡汤”。
多数人对这种养生谣言,出于“毕竟长辈们也是为我们好”的考虑,认为无伤大雅。
但近年来,却有不少老年人听信网络谣言酿成的惨剧。有媒体曾报道,湖北一位86岁的老太太患有高血压,因听信洋葱泡红酒可以治病的谣言停药,导致脑中风发作。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那些以“慈善富民”为代表,以所谓“解冻民族资产”“宣传落实国家政策”为名义的诈骗团伙,都使用“爱国”“慈善”“扶贫”等情感诱导。诈骗团伙在微信群里常采用广受中老年群体欢迎的说话方式,吸引他们的兴趣,营造温馨又严肃的气氛。
据《北京晨报》报道,这一类微信群成员之间以“家人”互称,管理员开始只是发起一些“支持国货、互相监督”“学习正能量”的话题。每日早晨7点还会将一张国旗的动图和国歌的音乐链接发到群里,号召“所有的家人一起来参加群里的升旗仪式”。
这些看上去很正能量的“套路”,与微信圈里“毒鸡汤”的宣传模式不谋而合——都是打着看似正面的旗号,夹带“私货”。令人深思的是,这种模式竟然大有市场。
据2016年微信官方后台的统计,中老年人每日发送微信消息次数达44次,正成为微信的活跃用户。与此同时,他们也正在成为微信朋友圈谣言的转发大户。调查显示,每个月转发5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
精神世界空虚促使老人信谣传谣
一个显然漏洞百出的谣言,为何能在中老年群体中流传甚广?中老年人为什么屡屡成为诈骗团伙的“猎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多名专家表示,老年人成为受骗主体有精神空虚、从众心理、家庭等多方面原因。
陆女士是一名国企的退休职工,平时喜欢在朋友圈转发一些养生知识,尤其爱给已经工作的女儿发。她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坦言:“我不怎么看微信说的是不是真的,毕竟对自己、对家人的身体有好处。我发这些,都是为了家人的身体着想。”
陆女士的想法也是很多中老年人转发谣言主要的动机之一。心理学家陈昊思在《社会正能量》节目中分析了中老年人这种行为:这背后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内心的孤独感。他们渴望有儿女陪伴在身边,渴望儿女知道他们的生活,渴望跟上社会的节奏,而不是成为一个被儿女、社会抛弃的边缘人。
前媒体人张敏有着长期的社会调查经验,接触过大量老人被骗的真实案例。他也认为,“中老年人与子女长期分离,出现情感上的空虚,从而容易被人攻占,这种情感招数会让老人深信,甚至心甘情愿地掏钱被骗。”
在“鸟巢”诈骗事件中,虽然“每人领5万元”缺少更多细节支撑,要素很模糊,谣言看似站不住脚,但是在群友互相鼓励强化暗示之下,最终成为“现实”。
华北电力大学法学教授方仲炳认为,老年人对新媒介缺乏认识。“老一辈人对传统媒体的报道甚少怀疑其虚假,形成了惯性思维,以至于骗子拿着一份自己印制的非法出版物,他们就相信那是经过政府审批或者同意的。其实很多被害人心里已对骗局有所发觉,只是侥幸心理较重,非要水落石出才相信被骗”。
当老人被骗以后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不断增加,如何平衡中老年群体内心需求和社交需求,将网络谣言的危害降到最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2016年10月开始,公安部组织部署全国涉案地公安机关持续开展针对“解冻民族资产”等微信诈骗活动的专项打击工作。截至目前,共打掉犯罪团伙1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04名,初步查证涉案金额逾7.3亿元,成功破获了“三民城”“巨龙国际”“5A级扶贫养老项目”等一批重大诈骗案件。但仅靠政府的力量显然不够,正如有网民评论的那样:“防止老人受骗,做子女的关爱老人多陪伴才是王道。”
深圳之窗CEO陆亚明说:“我反对让老年人离开互联网,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一起来帮助老年人能够分享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
年幼时,正因为父母教导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才有了我们今天对谣言的警觉。然而,长大后,长辈们却成了传谣的“主力”,这是谁的失职?也许在国家层面打击谣言的努力之外,子女们也应注意反哺教育。